2023年2月15日,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李圩村柴胡农场,工作人员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进行喷药作业。 视觉中国 图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了沪苏浙与皖北八对城市结对帮扶合作,近两年来多个领域的结对合作正在深入拓进。
(相关资料图)
我们在皖北阜阳、亳州和宿州等地调研时看到,皖北地区目前聚焦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农业新基建工程。
沪苏浙城市也积极参与其中,合作开拓现代农业新基建呈现出良好态势和广阔前景,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合作的新领域。
态势:“皖北+沪苏浙”农业合作的五大进展
皖北城市在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合作中,把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作为重大战略举措,近两年来一直加力推动。为建设基地,就要优化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因此皖北各地从良种开发推广、土地规模化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到长三角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农业现代物流、农业智能化设施与服务等产业基础领域逐步铺开了一系列现代农业新基建工程。
沪苏浙结对城市发挥科技、资本、市场等优势,积极参与皖北现代农业新基建,合作不断向更深度广度延展。
1、开展种业合作,选育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之基。皖北地区是长三角乃至我国主粮、油料和副食品的重要主产区,细分农业门类齐全,各类良种开发推广需求量巨大。近年来皖北地区加大了与沪苏浙城市在种业领域的合作。
如宿州市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宿州研究院,选育大豆品种南农47、南农60;与江南大学签约共建“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宿州分中心”,共梳理出436项科技成果,为预制菜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丰大种业在宿州开展旱稻新品种培育。
再如阜阳市已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分别组建了上海节水抗旱稻研发中心阜阳分中心、江南大学(阜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农业大学阜阳研究院,合作实施了“番鸭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与物联网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建设”“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高品质法式鹅肥肝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种业科研项目。
这都表明,良种开发推广在沪苏浙与皖北结对帮扶合作的现代农业新基建中拥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2、土地规模化整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这是现代农业的“土地之母”,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投资的基础。近年来,皖北各市着力开展“一块田”“大托管”“大流转”改革,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将零星分散的农田整合为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并灵活流转,更加适应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投资,由此吸引了沪苏浙地区的农业新基建投资。如亳州市蒙城县通过“一块田”改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6.33万亩、占比58.4%,比改革前提高28.3%。
再如2022年宿州市共招引沪苏浙地区农业项目51个,总投资133.6亿元。又如阜阳市同年新增绿色食品产业签约、开工、投产项目200个,投资额453亿元。该市围绕粮油加工、畜产品深加工、预制菜、中央厨房等重点招商方向,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活动。2022年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包括投资20亿元的同福大健康食品城、投资16.2亿元的年产6万吨功能性凝胶软糖生产线、投资5.8亿元的中国三农临泉云厨产业园等。
这一进程反映了只有规模化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才能吸引植入规模化投资的内在逻辑。
3、构建农产品供应链。
作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立皖北与沪苏浙城市农副产品供应链是关键。皖北运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和载体,着力构建农副产品供应链。如宿州鼓励企业入驻各大电商平台、开设长三角地区直营店,助力宿州优质农产品销往沪苏浙区域。
2021年7月,宿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阿里云举办“宿州食萃,产地直采”盒马集市招商推介会,引领宿州市农业品牌进入阿里巴巴淘菜菜社区团购、盒马线上旗舰店等新型电商渠道,泗县新联禽业“好念头”品牌鸡蛋在半年内成长为安徽省社区团购平台品质鸡蛋头部商家。2022年全市销往沪苏浙主要农产品和加工品670亿元,位居安徽省前列。
再如阜阳市与上海蔬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蔬集团(阜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10个。2022年共建基地销往上蔬集团辣椒、红薯、鲜食番茄等农产品总量超2.2万吨,销售额超1.9亿元。瞄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阜阳积极拓展农产品沪苏浙销售市场,先后在上海市、苏州市设立阜阳绿色农产品、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累计有百余家企业、超700个品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入驻展销中心。2022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沪苏浙地区销售额达534.76亿元,同比增长14.92%。
可以看到,实现农业与市场对接、产地与销地对接,构造和完善供应链及其载体渠道是居于枢纽的新基建环节。
4、加码农产品现代物流。
在高速交通时代,农产品的现代物流成为重要的新基建领域,快速运输、生鲜物流、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皖北地区近年来持续加强农副产品现代物流设施、平台建设,如宿州市推进农产品冷链保鲜工程建设。聚焦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2022年该市新增冷藏保鲜设施25个,新增库容18.5万立方米,完成年度任务308%。宿州市砀山县签约总投资2亿元的杭州鲜科果品有限公司现代冷链仓储物流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浙江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果蔬食品加工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
5、推进农业设施智能化。
智能化可谓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表征,也是现代农业新基建的重点方向。如宿州市与浙江阿里巴巴深入合作,共同发布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大力推进“五个一”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对长三角基地进行“数字”升级,选定4个基地进行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探索“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的数字农业新模式。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目前各地正积极运用智能化硬软件赋能农业生产加工供应体系,农业科技、农业机械、产品加工、物流供应等都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智能技术,无人机智能植保、智能农业机械服务、智慧工厂、智慧物流等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和深化,给长三角具有优势的数字经济与智能技术开辟着日益增长的应用前景。
建议:加强集成化,广辟农业基础合作新领域
现代农业新基建关涉国家粮食安全大战略,它是一个紧密联系、环环接续的网络化体系,而不是片断化、零碎化的“一袋土豆”,必须尊重新基建由各细分环节集成的内在规律,必须讲求新基建的集成化构造与建设。
调研发现,皖北地区在构建现代农业新基建进程中,还存在不注意集成化统合、环节相互脱节不匹配的不足,既影响了现代农业新基础的更加高效推进,也影响了与沪苏浙与皖北在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方面的深广合作。因此,注重以下两个方面问题是必要的。
一方面,皖北城市应进一步厘清现代农业新基建的内容和目标,明晰现代农业新基建各环节与进程的内在链接和接续关系,更加精准地谋划推进的技术路线和时序安排,以打造集成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集中区、先行区和示范区,带动全域现代农业新基建发展。
另一方面,皖北城市现代农业新基建为沪苏浙涉农科技、涉农工业商业、都市农副产品供应市场系统等等农业投资、人才、数据要素开辟了绝佳的“用武之地”,也是沪苏浙与皖北城市结对帮扶合作宏阔的新领域。长三角沪苏浙城市资本应更加关注皖北的现代农业新基建,以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参与、植入、融合其中,使现代农业新基建更加接链固链强链,创造更加高质量的长三角现代农业新基建一体化及其成效。
(作者宋宏系安徽省政府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