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
发布时间:2023-06-05 18:45:31   来源:新华网  

“冬天出硝、夏天产盐”,运城盐湖位于中条山北麓,素有“千古中条一池雪”的美誉。山西运城,因盐而兴、因盐建城、因盐得名,一池湖水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密码。

近年来,从产盐池、工业区到旅游打卡地、生态保护区、科研基地,运城千年盐湖在转型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实现从“一池雪”到“七彩光”的华丽变身。


【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运城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04:29

从“用盐”到“看湖”,千年盐湖转型新功能

初夏的盐湖,三五成群的反嘴鹬舒展着翅膀,掠过湖面。中条山、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与七彩盐湖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图景。

在摄影爱好者张卫平眼中,盐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但他独爱盛夏的盐湖,七八月份的盐湖色彩更加亮丽,站在高处远远望去,红似绸缎、碧如翡翠……一望无垠的盐湖就像是大地的一块调色板。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运城盐湖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湖中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加上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盐湖’的奇观。”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孙冬青说。

与现在不同,运城盐湖过去是食用盐、无机盐的产地。有着4600多年采盐史的盐湖,位于中条山下,面积132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历史上,人类在产盐过程中把盐湖隔成一畦一畦,这些大小、形状不一的小湖,分布在盐池当中,星罗棋布。

随着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千年盐湖逐步停止生产食用盐,转向开发芒硝、无水硫酸钠等化工产品。在“80后”运城市民张凯的记忆里,儿时的盐湖周边有许多盐化老厂,冬天的时候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在盐湖滩上产硝,湖面像下雪一样白茫茫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工业生产基地。

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2020年9月,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近年来,千年盐湖正在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文旅康养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盐湖北岸的滨湖大道,曾经的盐化厂房如今被“盐化工业遗址”六个彩色大字装点,背后的烟囱和厂房显得格外有年代感。粉刷过的外立面,木质栈道、凉亭、绿地,诉说着盐湖的“绿色新生”。

从“脏乱差”到“打卡地”,千年盐湖呈现新面貌

位于跨湖大道的中段,是盐湖的一处观景平台。市民在这里休闲纳凉、唱歌跳舞。盐湖风吹波浪,游客多会拿出手机拍照。

市民在运城盐湖拍照(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沿着滨湖大道行进,在盐湖东段的小公滩处,数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堤埝加固作业。负责盐湖生态修复项目的运城市水务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素平说,过去这些堤埝有的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有的损毁严重、高低不平,存在垮堤危险。

“此次修复,依照盐湖原有轴线进行平整加固,保持堤埝的走向和纹理不变,通过绿化进一步保湿保温、防止冲刷。”杨素平介绍说,开工一年多来,已修复堤埝80公里,完成一期工程的40%。

从2021年开始,当地启动盐湖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堤埝整治、江道疏通、垃圾清理等,让盐湖恢复应有的生态面貌。

与此同时,通过制定出台《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当地持续加大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减少工业开发、矿产开发,大力恢复“湖”的本来面貌。

距离小公滩几公里外的东郭镇蚩尤村,在修复好的堤埝和旧运硝路上,一条崭新的“彩虹路”延伸开来,不时有骑行和自驾游爱好者经过。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蚩尤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对于盐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沿岸的村民更是深有感触。“过去盐化工开采严重的时候,遇到刮风天气,沿湖的住户都不敢开窗户,芒硝的白色粉末随时就吹到屋里了。”蚩尤村村民曹涑盛回忆说。

如今在盐湖周边村庄,泥泞的土路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绿道,不少人开起了农家乐、饭店、采摘园,吸引过路的游客驻足停留。

“傍晚时分,吹着南山的风,静静远眺五彩斑斓的盐湖”…… 一个个活泼动感的短视频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点赞,让盐湖周边的小村庄在网上吸粉无数。

运城市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有70多万游客来盐湖观光游览,旅游综合收入1800余万元。

运城市副市长刁海鹏说,近年来通过举办池盐文化旅游周、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盐湖逐渐成为市民亲山亲水亲自然的好去处和打卡地。

从历史文化到科研价值,千年盐运文化注入新内涵

紧邻盐湖北岸,嵌入古城墙的河东池盐博物馆颇具特色。馆长潘海珍说,博物馆利用了修复后的盐池中禁门遗址墙体空间,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2021年11月开馆后,伴随着盐湖生态修复,看盐湖、参观博物馆成了很多游客的必游路线。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这座浓缩了运城4000多年盐文化的展馆,吸引着不同年龄的游客到访。正在馆内参观的市民郭亚琴曾经是原盐化局彩印厂的一名保管员,从小和父辈在这一片区域生活,她见证着这里从工厂到博物馆、景区的变迁。“我第三次来博物馆参观了,这次儿子从外地回来,带他来看看这里的老照片和老物件,讲讲过去的故事。”

几千年盐运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池盐文化,留下了以盐池禁墙、虞坂古盐道、池神庙等为代表的文保单位;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技艺,如今只有少数老工人掌握。”孙冬青说,当地正在计划重拾这一古法制盐技艺,让这项宝贵技艺传承下去。

运城盐湖不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承载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5月下旬,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深入盐湖腹地,采集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数据样本。据专家介绍,此次采集分析,目的是研究运城盐湖中微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与应用开发。

“近些年,中条山和盐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科研团队的到访。”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关妍说,如今,运城市盐保中心设立了5位博士的工作室、3个野外观测点,开展了盐湖环境科学钻探项目和微生物、大气气溶胶、古环境与古气候、盐湖水生生物等多项科学研究。

一幢建筑物也是千年盐湖文化内涵变迁的见证物。位于盐池北岸的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是在原盐化局彩印厂的旧址上改建而成,这幢建筑的功能也从“生产”变为了“保护”。走进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展馆,这里收集了中条山、盐湖的动植物等标本数百种。

关妍说,这里不仅仅是研究基地,还要开展盐湖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增强全民守护盐湖生态意识。我们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盐湖造福子孙后代。

文字记者:秦交锋、魏飚、王皓

视频记者:徐伟

编辑:王黎、李欢、戚文娟、宋为伟、程昊、郭洁宇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海报设计:姜子涵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32 华西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