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分级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2、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3、”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4、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5、3、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6、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7、4、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8、5、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9、6、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10、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11、7、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12、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3、8、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14、9、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15、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16、10、生员即秀才。
17、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18、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19、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20、扩展资料: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影响:一批家境比较清寒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崭露头角。
21、在当时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平民阶层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
22、这些人能够进入到官员的序列里边,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它整体的结构。
23、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没有世代做官的保障。
24、因为当时不重视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较重视个人的才干和个人的能力。
25、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被选拔出来的青年士子,特别是来自平民阶层的人,他们对天下、对国家就有一份认同,有一份责任感。
26、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说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应该说是当时的一些优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个别人的理念。
27、那个时候,包括张载也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的四句教,也体现出来他对天下的一份责任感。
28、科举制度的权威是靠它的公正性来保证的。
29、在科举制度确立了以后,当然一直也贯穿着公平和择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30、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地改变。
31、科举制度走向开放,走向严密化,打破了过去门第背景的限制,重视世人的知识才能,鼓励竞争,这样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公平的原则。
32、当然我们也会看到,科举取士,它的标准比较单一,完全靠考试的成绩来选拔人才,不利于全面的考察素质能力。
33、所以,对于科举制度,我们是要把它放到一个历史的脉络里面去观察,观察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演进的过程,观察它在中国历史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后期对于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缚。
3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