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终于!百万人口城市有人开始突围了
发布时间:2023-08-31 23:12:50   来源:腾讯网  

中等城市之痛

今年三四月,淄博火出了圈。


(资料图片)

你可曾想过,淄博找到破局方法成了“优等生”的背后,中国还有上百个和它差不多规模的中等城市仍然陷于深深的发展焦虑?

这些城市往往存在感低,相似度很大,有不少过去曾是或者现在依旧是资源型城市。

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下,中等城市的发展就成了个未知数,加大宣传,通过旅游带动营商环境就成了为数不多的发展选择。其实,很多中等城市争夺马拉松赛事举办地就是一个缩影。

中等城市想突围,都在竭尽全力。

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大多卡在百万上下。

在中国,百万人口的城市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分水岭、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水岭,甚至是文明程度的分水岭。

美国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1座,西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约20个,这些城市往往是积千年历史积淀再加上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才拥有了今天脱胎换骨般的样貌。

相对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文明的时间短,只能是把资源优先倾斜到少数城市,其表现是人口往往在500万以上,政治经济地位独特。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差距日渐拉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陆共有685个城市,其中城区人口50万-300万的城市为206个,和一线、二线相比,它们才真正代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在如此短的历史周期内完成过让这么多“大城市”大体同步实现现代化,实现善治的伟业。

但中国或许有机会做到。当下,包括京东、腾讯、阿里等在中国诸多城市进行着智慧城市的实践,希望用远超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让城市发展实现“直道超车”,以数字政府驱动数字经济发展。

其中,京东云在人口百万级城市的实践尤其值得关注。

新型工业城市数字样板,突围新试验

江西新余,是一个市域人口超过100万,城区人口68万的典型中等城市。

所谓典型的意思,就是在省内存在感远不如省会城市,各方面的条件自然也多有不如。一般不太容易得到让城市彻底升级改造的机遇,往往主要依靠自我造血能力,让城市不断发展。

城市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意外,这一类城市别说和一线、二线竞争,就是和财政充盈的同等级城市相比,都会有明显差距。

但今天的新余,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在新余市公安局3楼的“城市大脑”指挥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度中心,一块宽8米高4米的巨型显示屏嵌在墙上,屏上显示着7*24小时“城市大脑”运行状况。

如果点开其中一个模块“综治一张图”,里面会动态显示当天“社会治理要素”、“智慧社区”、“弱势群体帮扶”等实时数据,如当日志愿者人数、当日民生事件发生数、当日预警事件数目等。

令人惊叹的是,新余的城市“慧眼”不只是现场直播,还能识事,结合利用城区21个高空鹰眼和两万余路面摄像头,“城市大脑”会对“慧眼”所见第一时间分析处理,将事件分拨给事发地对应的相关部门处置。如遇到疑难问题,还会推送至“领导驾驶舱”,由相关市分管领导进行批示督办。

无处不在的数据,赋予新余超强的感知能力,使其走出城市数字治理的“先手棋”,打造新型工业城市的“数字样板”,新余蹄疾步稳。

这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数字底座,以及京东云用数据共享与视觉AI技术为新余打造的智慧“五官”。京东云通过50多种、750路创新研发的城市算法,解决城市日常治理中人力不足,人眼判断困难的问题。

超限超载号称“公路杀手”,一直是交通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对新余这样的新型工业城市,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意义重大。

相信你一定见过有些超重车辆,为了躲避检测,故意摘取号牌或者遮挡号牌。

但是新余的“城市大脑”通过京东云的视频感知和视频数据分析技术,对车头、车身和车尾照片及现场视频进行采集和算法识别,可以还原超载车辆信息,智能识别违法车辆,相关部门线上执法,让“蒙脸”车无处遁形。

新余“城市大脑”目前共接入了8个治超卡口检测数据,全方位提供近30天卡口检测效率、超载重量排名等数据,公路治超部门可以根据卡扣时间分布规律对卡口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设想在京东云的支持下正在实现。

城市知识体系,贯万物之一言

《管子·戒》有云——“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如果以此定义,那么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是“问道”,但并不“知道”,“城市大脑”没那么聪明,甚至还会让城市的管理者因为信息冗余不胜其扰。

这也对应城市数字建设在新时期,面临的两大痛点。

一是定制化成本高,过去以业务为驱动的定制化开发,一旦业务需求发生变化就要改系统,导致政务软件很难标准化;

二是数据不标准,导致数据要按照新业务需求做大量数据治理工作,牵扯大量人力物力。

例如,“城市大脑”的头等烦恼就是大脑太多。

一个城市有交通大脑、医疗大脑、治安大脑等等,甚至针对某个部门某个业务单位的某一项业务还得重新建一个大脑,业务发展了更新了又得“换大脑”。每个大脑又有其独立的数据库,各个大脑数据和信息互不相通。

这就造成一个系统性挑战——从0到1地“造脑”繁杂且周期长,建成后的智慧城市并不够智慧,还常常“脑梗”。

分脑太多的“城市大脑”必然谈不上智慧。避免形成孤岛,需要通过更高一层的大脑框架来拉动数据联动、需求联动、人员联动。

比如某个社区要做社区人员管理,那就需要找个公司来开发,得先分析需求,再调研评审甚至招投标,耗费大量资金后,往往一两个月后才能投入使用,这建成的还只是个孤立针对某项业务的大脑。

但新余的城市大脑,面对跨部门的数据业务需求,只需要“大脑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用拖拉拽的方式采集信息,就能出现需要的图表,点进去就能完成业务服务,并且全程0代码。

完成这样飞跃的关键一步就是建立城市知识体系。它能够解决上面两大痛点:

一个是让系统本身变得标准化,应对不同城市业务;

二是让数据天然的变成标准化,不需要再做数据治理。

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 Fellow郑宇博士也是城市计算领域的奠基人物,他认为:

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从过往的以业务为中心进入了以数据为中心的阶段。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智能算法的发展,智能城市的应用也开始从“简单直接地使用数据”向“挖掘数据蕴含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演进。

例如,从简单的居民查询个人的社保和公积金缴纳情况,向利用这些数据来分析计算居民的社会信用演进;从简单的企业在线缴纳水费和电费,到利用这些水电数据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甚至判断行业的发展态势。

这些都是在用数据中蕴含的知识(而非数据本身)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对业务理解和抽象不够导致不得不建立多个大脑。京东云把城市中的实体抽象成“人、地、事、物、组织”5大类。京东云城市知识体系将城市业务解构,通过数据和系统的标准化,表达和满足不同业务的定制化需求。

城市知识体系如同“贯万物”的“一言”,有了它才真正到达“知道”的层面。

数据流通的钥匙

有了城市知识体系,是不是意味着“智慧大脑”可复制?

答案是可以。

除了新余,京东云技术支持的城市治理一网统管能力已经在北京、上海、雄安、苏州、无锡、南通、芜湖、大同、鹤壁等数座城市得到印证。

城市知识体系解决了智能城市建设数据标准的缺位问题,有了标准才有数据流通的钥匙,“数据孤岛”、甚至“知识孤岛”的困局将被彻底打破。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编制的《依托智慧服务共创新型智慧城市——2022智慧城市白皮书》明确指出:

数据繁冗和数据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从共建共享层面,从技术标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数据互通。

IDC发布的《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研究报告也指出,当前政务数据资源存在底数不清,数据目录不完整不规范,数据来源不一等问题正构成一大挑战。

而京东云的城市知识体系正是对症下药,不同城市、不同政府部门,甚至不同企业,在数据互通时不再效率低下。

因为城市知识体系提炼了业务的共性,把数据沉淀为知识,让所有数据的使用变得规范与标准,数据才真正得以流通,一网共享与统管真正得以实现。

千城千面,城市的人口、地形、经济、文化等千差万别,复制能否实现定制化?

答案依然是可以。

城市业务繁冗复杂,京东云把所有的业务进行了解构,发现了一些共通性的“元素”,也就是五大实体和它们之间关系。假如一个业务有需求,就用这些“元素”进行组合来表达这一业务。“元素”永远是标准的,但通过调整“配比”,能配置出来的业务则是定制的。

城市知识体系的好处不仅在于搭建上,后续需要业务调整更新,只需要调整在原来基础上加减“元素”即可。

而如果没有知识体系,业务发展变化时,就不得不根据新要求做大量的数据治理工作,而数据治理又牵扯到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大脑则一直卡壳在“更新中……”,也就是陷于没完没了的数据治理中。

过往的项目历程、方案、设计、报告等都属于碎片化的经验,在日后新的场景中被再次直接重复使用的概率很小。而知识体系中的内容源于大量案例、经验和文献的抽象和提炼,不仅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而且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

城市知识体系的出现,给过去无边无尽的数据治理彻底画上了句号。

未来城,角力新基建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在北大读化学系的叶永烈啃了发黄的窝窝头填饱肚子后,继续回到宿舍在发黄的方格稿纸上写着他的小说,纸上呈现的世界与当时格格不入。

由于历史原因,1978年,他的手稿才得以出版,竟然狂销300万册,成了超级畅销书,书名叫《小灵通漫游未来》。

书中呈现的城市是“未来市”,那里出现的自动驾驶的“飘行车”、人造食物、环幕立体电影、家用机器人等在今天已经成了现实,一个更好的“未来市”正在建设。

而这条建设征途上,科幻小说的炫酷实打实地变成现实黑科技早已不再让我们惊喜,人们更关注的是高效便捷等汇聚的城市幸福感。因为人们已经领悟——

幸福并不在于“看得见的地方”,而更重要于“看不见的地方”,背后的支撑必然是“新基建”的集大成者——智能的城市大脑。

众多城市,正在“看不见的地方”发力进行新一轮角逐,这轮角逐比拼的不再是高楼琼宇,而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诺言兑现。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32 华西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